チョカ シ
  • 自我介紹
  • 作品集
  • 實習經驗
    • 2018海外實習經驗
  • 生活觀察
  • Blog

The Generals‘ Village

圖片
  • 2020年實構築展(台中文創園區)
2020年春天,迎來實構築的雙年展。雖然不是建築系的學生,但對於文資有著熱忱與好奇,在展場裡發現了「將軍村」。將軍村為1958年興建之眷村聚落,2015年指定為新竹市歷史建築並於2016-2019年進行第一期修復及規劃。接手規劃的建築師:曾泊銘建築師事務所。
圖片
  • 生活學館舍
再利用的空間定位為圖書資訊園區,將已修復的三棟建築定位為:修復學/生活學/慢食壆。修復團隊保留館舍原有尺度,讓觀者可以感受生活、記憶、生態⋯⋯等等之空間保留的既有痕跡。空間機能以流動性、透明性、開放性及系統性回應圖書資訊園區的計畫。
​在台北、台中、高雄各地都正設計著大型華麗的圖書館時,將軍村以眷村的型態轉化成知識的載體而非傳統圖書館的概念。
當我初次進到這個空間時,真的可以實際感受到它與一般圖書館不同的氛圍,除了體感的感受外,有別於傳統圖書館給我的壓迫感,這裏增添了幾分生活感。附近的居民帶著寵物來散步,孩子穿梭在舊牆與新牆之間。
圖片
  • 修復學
在研究所裡修讀文資,文資領域的講師們時常提到:到底是誰能定義這是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團隊,又是如何決定建築要修復回去的年代?針對將軍村的這個案例,接手建築師的回答是這樣的:

王(訪談者):我補充兩點,第一是這不是光禿禿的停車場,而是公園化的停車場。第二如果這是公園化的停車場,其實是在重新創造金城路的綠帶怎麼與此銜接,所以是都市在此區的綠色空間的重整,而將軍村圖書館是綠色空間的一部份。看起來案子最主要分兩部份,一是這三棟房子的修復及再利用,二是地景的處理。這幾棟房子沒有什麼珍奇性,修復上不需特別的技巧,你如何在這樣的狀況下思考建築保存?

曾(曾泊銘建築師):沒錯,這些房子的工藝價值不高,就是磚牆加木構造屋頂,還有當時較常用的水泥網。它被列入歷史建物只因過往住過的人,是軍方身分比較特別的高階將官,在台灣很少出現這樣的甲級眷村(獨門、獨院、獨戶)。所以我看的角度是,它如何讓那個時間點被留下來。這棟歷史建築大概有兩個狀態,一個是原本1958年蓋的主屋,另一個是之後陸續增建的部分。主屋盡量維持原來的狀態和表面的紋理,像A、B棟的瓦都還在,所以修建時依舊使用1958年的材料。C棟的修復學,屋頂已經是鐵皮屋頂,也就是原來的住戶可能認定修復瓦很困難,他們置換成經濟上或取得上容易的材料,所以我們把那個時間點留下來。現在看到的是鐵皮浪板屋頂,那我們就換比較耐久的金屬鋼板屋頂,讓時代這件事可以被閱讀到。

資料來源: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80057-TBE?fbclid=IwAR2EJx5P1VoleW9rgaXmjTXZ3dsT04U8Uhjo_Kh58KA-9c4kE06t002fCW0
圖片
  • 慢食學
第一期的修復工程,完成上述提到的生活學、修復學、慢食學之館舍,第二期修復工程,修復剩下的十二棟建築、較大的土地,還有地上建築物做成公共設施,例如公共廁所、儲藏區等以及將茂密的樹林做疏林的動作,第三期工程,則是調整旁邊的建功公園。
圖片
  • 生活學館舍內部空間
台灣各地有許多眷村修復的案例,但以圖書資訊的再利用空間實在新鮮。區域的開放性,及鮮亮的的照明空間讓我不斷的感受陽光的溫暖也因為館舍裡的資訊讓我有種被美好生活洗禮般的感受。當我進入生活學的館舍裡與工作人員攀談,問道:平時的室內活動多嗎?對方回答著:是喔,蠻多的,大部分的訊息都會公佈在臉書,但因為疫情的關係現在比較少,但市集的頻率也還是蠻高的喔!
圖片
修復學的館舍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第二期的修復工程預計完成剩下的12棟,這讓我相當的期待,完工後,一定要再找時間過來朝聖一次。
難道眷村的保存只能靜態嗎?動態保存的手法讓再利用的空間更加有活力。


contact me

張家詩
大甲高工建築科
弘光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系學士
中原大學 文化創意產文化創意產業學程
設計碩士

e-mail : nancychang92021@gmail.com

弘光科技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系

官網:cd.hk.edu.tw/main.php
臉書粉絲專業:www.facebook.com/hungkuang.cci/?ref=br_rs​
43302 台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六段1018號 
Tel:886-4-26318652 #5587、5591 
Fax:886-4-26318417



BluelaCe ブルーレース

BLOG:www.ne-e.co.jp/
臉書粉絲專業:www.facebook.com/musuhitsuki/
千葉県千葉市稲毛区小仲台3-7-1
Tel:043-253-8927
  • 自我介紹
  • 作品集
  • 實習經驗
    • 2018海外實習經驗
  • 生活觀察
  • Blog